主持人:Alex, Mint Ventures 研究合伙人
嘉宾:Leo, SNZ community partner, ETHTAO contributor
录制时间:2025.9.7
声明:本期播客我们所讨论的内容不代表各位嘉宾所在机构的观点,并且所提到的项目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大家好,欢迎来到由 Mint Ventures 发起的 WEB3 Mint To Be。在这里,我们通过持续追问和深度思考,在 WEB3 世界里澄清事实、探清现实、寻找共识。为大家厘清热点背后的逻辑,提供穿透事件本身的洞察,引入多元的思考角度。
Contents
ETHTAO 的成立目的与日常工作
Alex:今天我们请到了 SNZ community partner,同时也是 ETHTAO contributor 的 Leo。那么我们先请 Leo 来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Leo: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 Alex 的邀请,我个人也是 Mint Ventures 忠实的读者,Mint Ventures 的内容给我很多启发,所以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和我自己。SNZ 是一家 Crypto Native 的亚洲 VC,在这个行业大概有八、九年了。长期以来我们主要 focus 在 fintech、DeFi、Crypto Native 的 Infrastructure,特别是在以太坊生态。除了投资之外,我们大概有三个核心的业务或者方向:第一个是投资,第二个是 staking,我们有一个 staking 的 in-house 团队,会做一些重要生态项目的节点;最后一个就是我这一块,以太坊的长期建设,也是我们 founder 从创立 SNZ 以来一直坚持的一件事情。我在 SNZ 的角色是 Community Partner。对于很多 VC 或者很多机构来说,设立一个 community 相关的岗位其实还不是那么常见。这是因为我们觉得在以太坊生态,特别是从过去几年的经历来看,社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以太坊的长期建设,包括与社区合作一起成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盈利的方向,但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视角,同时我们认为对于其他业务领域也很有帮助,所以我主要负责以太坊生态这块的业务。我还有另外一个角色是 ETHTAO 的 Contributor。ETHTAO 是一个新兴的以太坊社区,在上个月才刚刚发布。名字中的 “TAO” 取自 “Taoism”,就是“道”,所以其实是一个音译。ETHTAO 本身是一个社区,所以完全以社区的方式运行。第一,它是开放的,如果你想为以太坊做贡献,就可以加入到社区,大家一起合作;第二,ETHTAO 是一个非盈利组织,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传播以太坊的文化和价值观,虽然是比较宏观的说法,但是具体来说,比如上个月我们办的 ETH Shenzhen,就是通过活动形式传播以太坊的社区文化、技术和生态进展。我们也在做播客,和大家一起聊以太坊的最新动态,写些内容,这些都是在传播以太坊的文化和价值观。第二是把更多年轻人带入以太坊生态,特别是华人。我们非常关注华人在以太坊底层的建设,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过去 10 年,以太坊已经完成了从 0 到 1 个亿用户的规模增长。接下来要继续往前发展,以太坊基金会也好,核心社区也好,目标是未来 10 年能够实现从 1 亿到 10 亿人群的覆盖,那就需要更多年轻人进入。那如何把年轻人带进来呢?其实很简单,比如我们去找到一些资源,不管是资金还是其他支持,给到优秀的开发者,让他们能更紧密地在以太坊上建设。特别是中国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还在学校,但希望进入这个行业,要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在做的一些底层研究。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利用过去几年积累的网络资源,包括投资,帮助他们找到一条更快速的路径,融入到以太坊生态中。所以 ETHTAO 主要做两件事情:宣传以太坊的文化和价值观,把年轻人带进来。
Alex:刚刚 Leo 给我们很详细地介绍了 ETHTAO 这个组织,包括它的成立目的和日常工作。那么 Leo 目前你在 ETHTAO 里面具体负责的角色和定位是什么?
Leo:我更多负责社区的运营,包括与其他社区合作、协调、组织活动,这些都是以社区形式自己动手去做。现在 ETHTAO 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社区,但已经得到了很多以太坊 OG 和企业的支持,包括一些很早期的、核心的且现在还在以太坊的人员的支持,他们会长期支持我们。所以我现在更多的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具体落实下去,包括活动、播客、内容、和年轻开发者交流、建立社区数据库、建立跟踪。
影响市场对 ETH 信心的内外部因素
Alex:我注意到刚刚结束的 ETH Shenzhen 活动非常热闹,ETHTAO 是主办方,同时以太坊基金会也是该活动的直接赞助方,整个活动非常成功。这是我们邀请 Leo 来参加本期播客的主要原因——他本人以及所在的组织和以太坊关系紧密、沟通频繁。今天我们来聊的主题是:新高之后的以太坊,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叙事?我们主要关注以太坊目前的近况、过去的一些改善,以及未来值得期待的一些点。那我们进入正题。我们知道以太坊在本轮牛市周期中,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在周期前半段,它大部分时间跑输了比特币汇率,甚至也跑输了主要竞品 Sol 的汇率。但是从今年开始,大家似乎对以太坊的信心逐渐回归,价格大幅回升,还创出了历史新高。在你看来,哪些内外部因素扭转了市场对以太坊的信心?
Leo:对于价格的短期波动,我们更关注的是以太坊是不是一个值得长期建设的平台。Web3 有非常多选择,包括我们作为投资机构,也有投一些别的项目,比如 Avalanche 这样不错的团队。但如果要非常严肃地选择一个生态进行长期建设,我们主要看两个方面:第一,团队的发起人、创始人的愿景,以及他们过去几年做事的逻辑和给社区带来的价值观,是否可以认可。不管是投资也好,建设社区也好,我们认为 Vitalik 和以太坊基金会仍然是这个行业最好的团队,这一点我们非常有信心。第二,关于网络的去中心化。在未来 10 年,哪个网络能更广泛地覆盖人群、达到全球共识,而不是受限于某个地区或政治体系?以太坊仍然是最去中心化的网络,也是未来最有可能获得全球共识的生态。所以从团队和全球共识这两个角度,我们都觉得以太坊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的信心又回来了?其实短期市场波动是无法预测的,它有各种因素影响。当以太坊前段时间跌到 1500 美元时,我们也没有觉得它的核心因素发生了变化。第二个,当价格开始回升时,市场上的声音被放大了,比如华尔街的声音。牛市里很多东西都变成利好,大家会去更多地关注,舆论环境会变好,特别是在中文的推特上。之前因为价格的原因,大家没有那么有信心,批评的声音很多。内部因素来说的话,以太坊基金会改革的时间点正好和以太坊受到批评的时间吻合,基金会做出了非常主动的调整,虽然还在进行中,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动作。外部因素则是华尔街的声音非常强劲。对于华尔街来说,在以太坊的布局是过去几年都在陆续进行的,现在有了币股或者 Tom Lee 在媒体上的出现,这些声音都会被放大。放在 10 年的长周期来看,以太坊最核心的东西仍然是我们非常看好的。
关于币股及 TOM LEE 言论对 ETH 的影响
Alex:了解。尽管以太坊的价格出现了强劲回涨,已经突破新高,目前保持在 4300 美元以上的区间,但市场上仍然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以太坊的基本面并没有走出低谷,本轮上涨更多依赖以 Tom Lee 为代表的一些币股集团在美股二级市场的造势,带来美股市场流动性涌入所形成的价格喷发。最近 Tom Lee 也频繁发表新观点,比如将以太坊与石油、传统金融上市公司的市值进行对比,推导出以太坊还有十多倍上涨空间,可以达到几万美金。你们是怎么看待目前币股对以太坊的影响,以及 Tom Lee 这种估值推导?
Leo: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太坊基本面没有走出低谷,这种说法并不够准确,大家对“基本面”的定义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共识。能够理解的是,过去一年,在 MEME 市场上,以太坊确实落后于 Solana,大家会觉得用户、资金和新玩法都跑到了 Solana 上,由此推导出以太坊的基本面处在低谷,再说有了币股,有了 Tom Lee 发表的种种言论,但是基本面没有变化。但我没有那么赞同这种分析方式。在我们看来,以太坊的基本面或者说整个行业现阶段的基本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这个网络是否拥有全球广泛认可的开发者群体,并且有源源不断的新开发者加入,不论是来自 Web2、AI 还是传统金融。第二个是金融端的应用,包括稳定币发行、TVL,以及 DeFi 核心应用的采用是否在持续增长。从第一个来说,现在虽然新兴平台吸引了一些开发者,比如 MEME 赛道上的团队会去 Solana 或者 L2 base 开发,但以太坊和 Solidity 仍然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者基础,并且增长非常快,比过去几年都快,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许多新链都必须兼容 EVM 和 Solidity,这是基本面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稳定币和企业资产发行这两个事情其实是得到了实际的验证。比如说 USDT,过去几年大家都在用的这个稳定币已经有接近一半,甚至在明后年可能超过一半的使用场景在非 Crypto 领域,比如跨境结算。虽然其中有灰色产业,比如跨境博彩,但也有大量企业出于供应链需求,因为原来传统的银行系统不能解决他们的需求,也正在积极采用稳定币。这一趋势非常确定。所以稳定币的发行数量对于以太坊或者对于 Web3 的这些链来说是非常核心的一个场景。目前以太坊上的稳定币大概占整个行业的 50%,剩下由 Tron、Solana 等分布。现在 50% 这个数据还不够具有统治性,以太坊在未来如果能够在基本面上得到一个更强的保证,我觉得这个比例应该上升到 80%,我觉得是有信心的。因为以太坊作为一个全球大家都认可的网络层,只要能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稳定币发行到80%,这个基本面就没有任何问题。另一个方面是企业资产发行。以太坊既是应用平台,也是金融结算层。我们现在已经看到比如说在ETHCC 上发布的 Robinhood,包括其他这个股票和别的场景在往以太坊或者区块链上搬。这是未来 5 到 10 年会持续发生的事情。企业采用的指标主要就是资产发行,目前 95% 的机构级资产发行都在以太坊上,这是以太坊的绝对优势,只要保持住,无论是国家债券、公司股票、企业债券,还是应收账款,都会源源不断迁移到以太坊。稳定币加上企业资产业务,这两个是最核心的东西。至于 Tom Lee ,如果你去看他后面的股东架构,他更多是站在台前,向更广泛的人群讲述叙事,用大家更能理解的方式推动这个事情。但他背后的股东,比如 Peter Thiel 有个奖学金,Vitalik 当年辍学创立以太坊,就是拿了 Thiel 基金会的奖学金。所以,背后是长期关注的科技投资人和华尔街资本,只是通过 Tom Lee 以这样的形式去发表观点。他将以太坊与石油、传统金融做估值对比,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另外大家可以关注一家公司 Etherealize,他们也是我们的 portfolio。他们写过一份报告,把以太坊比作 “Digital Oil”,我们把这个报告翻译成中文版。为什么说他们的报告比较深度呢?他们的两个核心创始人背景非常特别:一个是 Vivek,他在华尔街有十多年的经验,在传统金融市场有非常多资源,在 5 到 6 年前开始进入到以太坊生态,不断跟社区里的人交流,在去年的时候成立了这家公司。我觉得他代表华尔街比较资深的从业者的一个观点;另一位是 Danny Ryan,是以太坊基金会之前的一个研究员,主要贡献是推动了以太坊从 POW 到 POS 的技术协作,是全球开发者客户端的协调。他们成立了这家公司,既有来自以太坊的核心人员,也有来自华尔街的,他们对以太坊做了详细分析和估值,还是值得一看的。至于说具体看有多少上涨空间,我觉得第一是稳定币在全球的扩展,第二是所有金融公司的核心资产往链上搬,这就超越了过去几年以太坊或者说整个 Crypto 更偏向 native 的市场空间,变成面向全球和企业级的一个协作平台。所以我觉得未来几年可能 10 倍是我个人比较认可的。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
企业级金融服务上链的案例
Alex:咱们今天聊的都是很个人的想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刚刚提到的研究报告,我们会请 Leo 分享,放在播客评论区供大家探讨学习。刚才 Leo 也提到,驱动以太坊基本面的几个要素:开发者情况、稳定币的规模与增长,以及企业金融服务往链上的迁移过程。前两个我们都长期关注,而第三个——企业金融服务设施上链,则是这两年大家都聚焦的 RWA 叙事。在你跟以太坊生态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否分享一到两个最近一年你观察到的让你印象深刻的企业级金融服务往链上搬的案例?
Leo:第一个案例是我在新加坡遇到的渣打的团队。他们已经在以太坊上发行了一些中小国家的债券,规模超过百亿级别。这些债券面向的主要是主权基金、大型金融机构,而非散户,本来就有相对成熟的用户群体,但整个流程是 permissionless 地发在以太坊上。而且他们把这个团队独立出来,市场化运作,推动更大国家的、更主流的国家级债券资产到以太坊上。另外还有一些可能在进展中的或者小一些的,是现在中国或者东南亚的谷歌广告投放或者互联网广告投放,无论是游戏、音乐还是其他行业,广告投放的现金流都很密集,对支付结算流水要求极高。近期我们看到支付类的很多广告联盟和相关领域正在大量使用稳定币,相当于他把原来投流的这些结算、这些广告联盟的业务放到了以太坊上。他不是资产发行,但其实是实际在使用这个网络。还有包括像京东的稳定币,本身它就有非常巨量的跨境结算的需求,他们自己基于合规框架去做,其实是把原有的这些场景、用户群体和业务量直接带入到以太坊上。在未来一年,大家可以看到各种数据会增长得非常快。
以太坊基金会的具体变革内容
Alex:那么就像你刚刚提到的,其实今天以太坊在组织架构上,包括发展目标上,都是进行了不少的调整,正好也是恰逢以太坊因为价格的问题,被大量的社区、投资者质疑的时间段,他们进行了一个响应。不管这个响应是针对外部的压力,还是内部本身具有这样的一个动力,但响应和组织架构的改组都已经及时发生了。作为一个对以太坊非常关注的生态参与者,能不能帮我们梳理一下,在你看来,今年以来,以太坊核心团队在组织架构、体系目标、协作效率等方面做出的重要变革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潜在影响在你看来是怎么样的?
Leo:首先,今年以太坊基金会本身的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对于一个相对长期的组织,到了体量较大的阶段,要主动去做出调整是非常难的。但以太坊基金会这次的调整非常快速,很系统化地完成,或者说接近完成了这个过程。就效果来说,我们与他们有一些交流,印象是非常高效的。整体判断下来,这次改革效果会不错,但最终反映到市场的不同层面还需要一些时间,因为刚刚才宣布了基本架构。接下来,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整体架构:以太坊基金会的最高管理组织是 Board,有 4 个人。Vitalik 是创始人,Aya 原本是执行董事,现在担任基金会主席;Patrick 主要负责法律和合规层面,不太对外;王筱维是来自台湾的早期研究员。Board 下面是负责执行的管理层 Management,由 3 个人组成,包括 Tomasz、筱维,他们是执行董事,可以理解为 Co-CEO,还有 Bastian Aue 和 Josh Stark。目前对外链接社区、推动合作的主要是 Tomasz 和筱维,会输出内容。Board 相当于董事会,Management 相当于管理层,是 CEO 这个层面。以太坊现在有 200 多人,分为两个大的核心团队:第一个是 Protocol,包括 Tim Beiko 等大家比较熟悉的研究员,主要负责更新和维护以太坊核心协议,如客户端、新的升级。里面又细分了非常多部门,核心的第一个是 architecture,负责以太坊未来的核心架构变更。比如说从 EVM 变成 RISC-V,比如说现在是我发了一个交易,全球都会重新去执行一遍,后面变成我有生产出一个 ZK 的 Proof,所有的节点去验证 Proof。这种大的架构是由架构团队,还有密码学团队研究底层的密码学。然后再细分,比如说未来需要升级 ZK 相关的,有 ZK EVM 团队。客户端有 Geth,还有 P2P 网络这些。其实就是可以理解为以太坊的不同的技术组件都有相应的团队来去支持。这个架构其实是内部把它的功能和这些人员进行了调整,大家通过看这个架构可以清晰知道以太坊都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组件,每个团队在做什么,然后社区怎么去跟他们合作。比如说像里面其中一个团队就是 Coordination,就是协调这些社区的新的想法。比如说我是一个 EIP 的作者,我制作了新的想法,我要跟基金会交流,我应该跟谁交流,我怎么才能努力让社区认可我的 EIP,最后纳入到新的升级,大家去讨论、合作。这就是 Procotol,里面大概有十几个团队。另外一个今年基金会最大的一个变动应该是叫 Ecodev 这个团队。Ecodev 的核心是推动和加速以太坊生态的发展。里面又分了四个大的团队,每个团队里面都有三、四个小的部门。核心的第一个是生态的加速,里面主要有四个团队。一个是开发者教育 dev/acc,就是以太坊需要新的开发者,他会去做一些 workshop,做一些内容。他的 leader 是之前在 Build Guild 。Build Guild 也是以太坊生态一个非盈利的、做得非常棒的一个开发者教育平台,出了很多面向开发者的课程。Founder Success 也是一个新的团队,负责帮助以太坊新的这些 startup 的 founder。比如说资源网络、融资,包括怎么样让他们更好地走向社区、go to market 类似这样的。这次 Founder Success 团队的其中一名成员也来了 Eth shenzhen,跟中国的一些 founder、开发者去交流。这次我跟企业加速团队中的一位成员在 Eth shenzhen 有交流,感觉有非常强的目标和非常棒的执行力。另外一个是 Ecosystem unblocking,解决一些以太坊生态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里面有合规团队跟全球的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去交流,让他们更好地接受以太坊。对于整个生态来说,从应用的角度让一个国家或者让一个政策更了解一个 crypto 项目,了解以太坊生态实际的情况,使它更合规,被更多的国家接受,其实是远远超过了一个团队的职能。以太坊基金会非常适合干这个事。他们可以促进监管者对以太坊的认可,所以他们有负责 policy 的 team。还有学术秘书处,跟全球的高校合作,挖掘新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有更多的合作。然后还有 support program,有 grant 的发放。我觉得社区一直有一个误解,觉得以太坊基金会或者说以太坊,没有真的很支持社区。但是我觉得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首先我办 Eth shenzhen,我们得到了他们实际的支持。以太坊每年都会发布财务报告,其中有非常大的一块是向全球的开发者、研究人员发放 grant。这里面不光包含以太坊本身的研究,还包括了很多行业的基础设施、密码学和一些前沿课题的研究。这些钱给出去,有一部分可以说是在促进行业往前走。但是反观别的生态,其实并没有其他基金会在做这个事。上个星期,基金会发了一个文章,说他们要改革 grant 的发放,核心的思路是让 grant 能够在短期、中期,特别是现在比较关键的时刻,更加反映到对以太坊本身的帮助上,特别是技术升级,或者是一些关键项目、生态的支持。我觉得是在把整个事情做得更好、更高效,所以我觉得有一些批评没有那么客观。然后还有 strategic funding,帮助这些以太坊的生态去融资,比如 VC、一些机构投资者、一些家办,当这些创业团队需要资金的时候,基金会可以去帮助他们。另外一个是生态放大,比如说 ethereum.org,这个平台可以理解为是以太坊的官网,以前是一个相对社区化的项目,现在变得更加集中在帮助以太坊的生态项目曝光。比如 ethereum 官方号就帮我们 Eth shenzhen 转发,让更多人看到来参与交流。还有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团队,ethereum everywhere,主要 focus 在社区。因为以太坊跟别的生态不太一样,没有一个所谓的官方社区,它是非常去中心化的,只要你想在以太坊做,就可以创立一个社区品牌去做你的事情。以太坊在全球不同的城市、地区都有自发的这种社区,ethereum everywhere 就是帮助这些社区更好地合作和成长。像 ETHTAO 本身也是一个新的社区,我们也得到了他们很多的帮助和指导。另外一个大的独立的部门是 DevCon 和 DevConnect,是官方基金会自己去承办的大型活动,也是以太坊生态最重要的活动,去年在泰国,今年在阿根廷,应该是在 11 月,以 DevCon 和 DevConnect 轮流做不同年份的命名,是以太坊生态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剩下的团队是像 finance、HR 等基金会内部职能。我觉得以太坊基金会是所有基金会或者说所有 Web3 项目里面最透明的,把所有的组织架构和信息放在网站上,我目前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别的生态这么做。所以我觉得,这次改革不管在透明性、系统化、还是对生态的有的放矢的支持方面,都是非常棒的。当然还是需要一点时间让他们把现在推进的这件事情更多地曝光到整个生态里面去。
Alex:你刚才做了非常完整的介绍,但是可能很多听众对以太坊原有的架构就不是特别了解,是不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总结一下调整后的组织架构的主要改进点?
Leo:第一,在技术和研究层面,基金会内部架构更加明确,以未来 3–8 年的路线图去分配团队,职能更明确。现在每个团队的方向和交付物都非常清晰,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泛,这是 protocol 方面。那对于 ecodev,动作会更大,相当于更系统化地去为整个生态服务,所以创建了很多新的部门,像刚刚提到的 founder success、ethereum everywhere 这些都是新的。我自己的理解是,以前基本上只有研究和一些对外的职能,现在变成了研究和生态发展同样重要,并且可能比重会更大一些,做的事情更多。
Alex:那么在整个组织的目标设计上,有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Leo:有的。过去几年,Vitalik 提的路线图非常复杂,如果你不做以太坊技术研究,其实大部分人是看不太懂的,里面有很多专业术语。现在,核心被归结为三句话:第一,扩展 L1,也就是以太坊自身要去扩展。第二,扩展 L2,这里主要包括 Blob,上半年的 Pectra 升级,以及下半年 Blob 的数量下降,使得 L2 的费用更便宜,更多人能够使用。第三,改进用户体验,这就非常容易理解。最后再细分,可以深入到具体模块是如何运作的,但对于整个社区来说非常清晰:改进 L1、改进 L2 和改进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包括钱包、账户抽象等。
变革带来的具体影响
Alex:刚刚 Leo 已经介绍了过去一年,或者说过去半年多以太坊的改革,包括组织的改革、目标的改革,以及目标定义的简明化。那么就你的观察来看,目前以太坊内部的一些核心成员、重要的团队成员,以及生态内的一些核心参与者,他们对以上这些调整思路的认可情况怎么样?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你目前的观察,这些调整带来的影响和改善,有没有肉眼可见的例子?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些例子?
Leo:首先,从我个人和我们团队来说,我们觉得一个比较大的组织主动进行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目前看来,以太坊基金会在这件事上是非常有魄力的。其次,它的系统化做得非常好,只不过刚刚把这些内容宣布出来,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执行和推进,中间肯定会有一些挑战。但整体上,我们非常看好。在与其他紧密合作的伙伴交流时,他们也非常认可。比如我在新加坡见到 Aya,也就是基金会 Board 主席,在 ETH 新加坡的聚会上做了演讲。我的感觉是以太坊基金会非常有创业团队的精气神,创业朝气非常明显。这次改革也有很多新人加入,我接触到的一些团队确实很卷,很有干劲。所以外界的一些批评,我不是那么认同。具体来说,在香港的时候,我们有推荐一些在以太坊上已经做了企业级的应用,或者是想把一些资产放上去的企业,基金会会完整讲解 PPT,还特意做了名片,上面留了 Telegram 和微信,方便和中国企业沟通。他们的响应速度很快,几乎是消息秒回,和我们常见的欧美项目方节奏完全不同。即便有时差,只要是工作时间,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反馈,给我印象很深刻。
以太坊估值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制约条件
Alex:听你的描述,整个团队的斗志和务实程度都有了明显改善。刚刚我们聊了以太坊今年的组织变革和目标定位。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更关心以太坊资产,包括估值能否在未来很多年持续抬升。在你来看,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因素之外,以太坊生态发展以及估值向上抬还有哪些主要的驱动因素?包括你个人的看法,以及你在内外部交流时的一些共识都可以分享。
Leo:核心长期的估值仍然取决于基本面,至少我们比较认可基本面对长期价值的影响。就市场实际的着力点而言,有三个核心市场:第一,美国的华尔街。以美国金融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不论是买以太坊、做币股业务,还是配置 ETH 资产,这都是核心市场;第二,中国的巨金。价格要上涨,必须有人买。过去几年,以太坊或其他加密项目都能直接感受到中国巨金的购买力。随着以太坊生态的演进,很多 OG,尤其是比特币矿工、大型矿机厂商,都开始更多进入以太坊生态。他们有强大购买力,一旦研究清楚,会买很多并参与质押和项目投资。第三,韩国的散户。韩国的投资者对价格的短期推动很明显。在我们看来,第一,华尔街现在在上车,并且在非常激情地去推广以太坊。我有一个相对底层的想法是:核心还是看未来几年这些传统机构把多少业务带上来。我把它的逻辑比喻成在 AI 时代去做 AI 创业,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囤算力、囤显卡。那对于以太坊来说很简单,当我的业务体量足够大,放在链上的时候,我需要这个网络的出块权。比如说我的交易不能被别人去拦截掉,或者是我要有一定的安全保证,那我会去买以太坊并且质押,至少是我会独立去做这个事情。所以他会把业务带上来,除了带来网络活跃度、场景、用户之外,他会有非常直接的动力去购买以太坊,并且质押进去。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除了华尔街,别的机构、香港的家办、上市公司都在做,还有日本的公司,这个是全球性的。第二个,中国的巨金。我们作为中国社区的成员可以理解,它的潜力是非常大的。除了 Web3 已有的资金,还有各种行业很多投资的钱,都会陆续通过香港合规的途径或者是通过机构化的投资方式汇进来,体量是非常大的。这两个会在至少三年到五年支持整个估值调整的核心底层逻辑。韩国这个市场更多是短期的。从体量上和根本性上来说是以这三个为主。
Alex:刚刚说的是向上的驱动因素。那反过来,从中期和长期来看,有哪些挑战或风险可能制约以太坊的发展?有哪些需要克服和小心的?
Leo:长期核心的挑战,我觉得是面对整个社区的,不管是技术意识形态还是别的社区生态的应用发展,最核心的挑战是以太坊在未来地缘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是不是在技术上和意识形态和共识上有中立性,不能成为某个国家的链,而是一个全球的共识,这样大家才能把它当做一个更广泛的协作层。刚才讲现在 Crypto 是 0 到 1 亿这个规模,未来其实是 1 亿到 10 亿甚至更多,保持去中心化和中立性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技术上的韧性,安全性不能轻易被攻破。中短期还是两个核心的场景,企业金融业务和稳定币的发行,剩下的比如说这些 Native 相对的创新,这个我觉得是以太坊已有的优势,且这个优势目前没有丢失。
值得关注的技术节点
Alex:最后一个问题,上半年 Vitalik 曾经表示,以太坊一层的性能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 10 倍扩容。你对技术方面的进展关注得很紧,扩容这个事儿目前进展如何?还有没有其他今年内值得注意的技术节点?
Leo:我对年底扩容 10 倍非常乐观。我稍早前写过文章分析两个 EIP:一个是 EIP-7928(并行 EVM),还有一个是延迟执行。这两个技术会直接扩展 L1,串行变成并行,基本可以确定明年年中可以上线。大家可以关注周期博士的推特看最新的进展,他与基金会合作各种测试,参与技术开发。我和他交流时了解到,他们的测试结果甚至比预期更乐观,目前仍在技术准备阶段。但是并行执行加上延迟执行这两个事情一定会让以太坊的主网直接获得扩展,具体是几倍可能还需要再看后面上线到测试网之后的数据。另外后续的技术节点基本上回到三个核心大目标,今年是扩展 L1,然后扩展 L2 和改善用户体验。今年主要在扩展 L2,上半年的 Pectra 把 Blob 降了几倍,今年年底的升级会把 Blob 继续降低变成数据分片。到那个时候 L2 就会非常便宜,基本达到了之前定了长期的价格或者说预期。扩展 L1 是明年的核心,包括像并行执行,还有未来一些新的想法主要是放到明年年中和年底去。改善用户体验主要在两个,一个是账户抽象,今年年中有了一些进展,明年也还会继续。另外一个是跨链,解决 L1、L2 之间的割裂性。现在内部应该有两三个协议层方向的研究,前几天刚发了一个叫 EIL,另外还有一个之前的 Open Intents Framework,这个应该是 Hyperlane 在核心牵头,这块现在还没有特别大的一个 announce 出来,但是是在推进。这是我了解到的这三个大目标的整体情况。
Alex:好的。今天感谢 Leo 带来了关于以太坊基金会组织架构调整、目标优化,以及他和基金会及生态企业交流的一线感受。今天的内容非常详实,也很新鲜。希望以后 Leo 还能继续做客节目,分享更多见闻和洞察。